近日,省自然资源厅印发《浙江省“141X”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典型案例(第一批)》,共有17个案例,《温州市区“通则式”乡村规划管理创新实践》成功入选,为全省乡村空间治理提供示范样板。此前,该项改革创新举措获省厅主要领导充分肯定。
近年来,我市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领作用,在巩固夯实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上,持续优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,推进我市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与美好生活深度融合。作为乡村规划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,“通则式”乡村规划管理针对因山地、海岛、平原共存的复杂地形带来的乡村规划管理难题,在全省率先建立“地形分类+村庄分类+要素管控”多维框架,在维护生态安全、推动共同富裕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上提出具体举措,有力破解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周期长、成本高、覆盖难等问题。
一是聚焦城乡协同,构建“全域统筹+特色引领”的分类管控体系。根据平原、山地、海岛三类地形特征,制定差异化村庄规划指引。其中平原型村庄立足田塘交织地貌,推行集中式布局,引导联排农房沿水系、绿廊错落分布,实现土地集约利用。山地型村庄采用台地式布局,依托山势梯度开发,严控新增宅基地,优先使用石材、木材等本土建材,延续“浙南山居”传统风貌。海岛型村庄围绕岸线形态布局,新建农房强化石厝元素,通过青瓦坡顶、渔家墙绘等细节凸显“东海石厝”地域符号,助力打造各具特色、各美其美的乡村格局。
二是坚持刚弹结合,创新“安全底线+共富导向”的管控机制。严守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底线,以“管理条文+一图一表”传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管控要求,明确村庄建设边界、村民居住建筑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及乡村产业用地的选址范围和建设要求等,确保刚性管控不折不扣落实。同时探索弹性用地机制,预留5%弹性用地指标,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和乡村产业升级与就业增收项目,助力共同富裕。
三是注重基因传承,打造“文脉延续+功能活化”风貌导控模式。以《温州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技术导则》为依据,梳理浙南民居文化要素,还原乡村历史风貌,创新推动存量空间功能置换与闲置建筑功能转型,焕活存量空间。例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在入村口、街巷入口、村民广场等重要节点空间,结合古驿特色文化进行局部提升设计,织补街巷空间,展现古村多元的历史文化。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依据导则修复石厝院落,还原渔村历史风貌,入选“中国传统村落”名录。瓯海区泽雅镇水碓坑村在完整保留300年古村格局与建筑肌理原真存续、固化纸山文化基因的基础上,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业态,形成“纸山文化”活态展示空间。
下阶段,温州市资规局将深化“通则式”改革成果,持续优化规划传导机制,通过制定清晰、高效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指引,确保规划意图精准落地,为乡村产业升级、人居环境改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注入动能,有力支撑我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