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,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,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2025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浙江省主场城市(温州)系列活动为契机,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,让千年瓯越非遗在当代焕发蓬勃青春。
一、惠民实践:非遗零距离,全民共享文化盛宴
一是“浙里有非遗”沉浸式美学市集。以“惠民生·享幸福”为宗旨,汇集全省60项精品非遗项目。市民可于“味里乾坤”展区品味温州鱼丸、矮人松糕等家乡至味,感受烟火气中的匠心;在“杏林守艺”展区体验传统医药智慧与现代养生的碰撞;更可在“创艺新生”展区欣赏瓯塑、彩石镶嵌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交融的文创精品,真正实现非遗“带得走”。创新引入“新科技交互+AI智能体”打造沉浸式美学空间,通过AI智能问答解锁非遗知识,构建场景化展示新范式。二是“九山有戏”浙里好腔调展演。立足“南戏故里”,集结永嘉昆曲、瓯剧、木偶戏等14个传统戏剧项目于九山书会轮番献艺。特设“一秒入戏”AR变装站,运用换脸技术让市民瞬间化身戏中人物,亲身体验戏曲魅力,拉近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距离。三是“非遗在社区”生活化体验。深度转化全国试点经验,在全市153个示范点、101家“瓯越非遗百家坊”(含3个全国典型案例)打造生活化体验场景。300余位传承人及志愿者常态化驻点,本月累计开展传习、展演活动逾5万场,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,让非遗深度融入社区肌理,成为市民“家门口的文化客厅”。
二、培根铸魂:深化教育融合,培育传承新生力量
一是“非遗进校园”成果丰硕展。集中呈现全省“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”十年成果,浙江理工大学、中国美术学院等5所院校以图文、实物、展演及多媒体形式,展现非遗与现代教育融合路径。温州技师学院(浙江非遗传习院)、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等校现场展示特色课程与青春课堂,其传习院下设蓝夹缬、瓯绣等9个大师工作室,25位传承人驻校授艺,构建“教学-研发-展示-体验”一体化平台,为非遗高质量传承注入强劲动能。二是传承梯队建设成效显著。活动期间公布喜讯,温州14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数量高居全省首位、全国前三。同时,通过"非遗工匠学院"培养计划,已累计培育青年传承骨干200余名,形成老中青三代有序衔接的传承梯队,为非遗保护奠定坚实人才基础。
三、科技赋能:智慧传承,开拓非遗传播新境
一是“微短剧里看非遗”创新传播。发布重点微短剧片单,借力影视艺术手法,将瓯窑、木活字等非遗项目巧妙融入剧情,使其在故事中“活”起来,吸引年轻群体沉浸式感受传统魅力。二是“AI·温州非遗数字导览图”上线。创新推出智能导览系统,整合全市非遗场馆、工坊、体验点信息,提供一键导航、项目解说、活动预约等便捷服务。结合AI智能问答,打造永不落幕的“掌上非遗博览馆”,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触达与互动传播。三是“非遗在景区”线上线下联动宣推。通过现场资料发放、景区视频展播,联动抖音、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,全方位展示楠溪江古村落非遗生态区等“非遗进景区”标杆案例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持续提升温州文旅融合影响力。
本次文遗日期间,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“展、演、学、购、游”全链条惠民活动,成功让非遗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带得走、学得到”。全市联动开展活动200余项,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百万。下一步,中心将持续探索“科技+”“教育+”“设计+”赋能路径,推动非遗更深融入现代生活,让千年文脉在瓯越大地的青春实践中绽放永恒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