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温州市积极打造“蓝海驿站”、“海上环卫”,完善前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系统,推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,提高产品附加值,增加海洋废塑料再生利用价值,有效控制海洋塑料污染,实现海洋塑料垃圾资源化、产业化治理。
一是构建多元体系,筑牢海洋垃圾收集防线。温州市海岸线1300公里,岸线绵长,滩涂广阔,处于南北洋流交汇带,同时有瓯江、飞云江、鳌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注入,海洋潮流和入海河流携带而来的垃圾量大、面广,清理任务相当繁重。在海岸线向陆3公里范围内规划布点“蓝海驿站”,利用环卫设施闲置用房、集装箱拼房等多种形式解决“蓝海驿站”用房用地问题。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海洋垃圾进行结算回收,切实提高收集效率和“蓝海驿站”投放积极性。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海洋垃圾收集,完善“蓝海驿站”现场回收结算体系,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。持续加强推广宣传和标识引导,培育“蓝色市民”文化,开展“全民净滩”行动,推行“蓝海积分”制度,多措并举动员沿海渔民、游客、志愿者等积极主动参与海洋垃圾收集清理工作。
二是创新处置技术,提升海洋塑料再生价值。温州相关企业生产技术先进,产品体系丰富,可将海洋废塑料加工成消费后再生塑料(PCR)、热固性树脂再生粉等高价值、高性能的再生材料出售。加密点位布局,因地制宜设立一批差异化、特色化海洋废弃物收集点和分拣中心,探索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产业型、文旅型、小微型“蓝海驿站”治理品牌,加快形成海洋塑料废弃物综合治理长效机制,推动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产业化综合治理,全面提高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水平。
三是强化国际认证,拓展海洋塑料产品销路。推动企业获得GRS(全球回收标准认证)、OBP(海洋塑料认证)等国际再生塑料认证,有效规避“碳关税”,降低出口成本,提升国际竞争力,增加产品销路,并为企业提高利润空间,以期促进企业更加积极参与海洋污染治理,形成良性循环。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引,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。针对企业现状和需求,精准实施帮扶指导,鼓励本地再生塑料企业积极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,推动更多有基础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OBP、GRS再生塑料认证,提升企业品牌形象,拓展海外高值市场,降低国际贸易风险,探索构建高质量、可持续的海洋垃圾“市场化垃圾收集—高值化资源利用—国际化认证增值”产业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