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是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,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将保障群众“水杯子”安全作为核心使命,聚焦水源地保护中的重点与难点,通过创新监测机制、加密监测频次、拓展监测维度“三箭齐发”,构建起一套“预警及时、溯源精准、防控高效”的水质安全保障体系,全力守护全市水源地水质安全。
一是强化实时预警,筑牢安全防线。为实现对水源水质风险的即时感知与快速响应,对全市9个主要水源地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全覆盖。监测指标涵盖pH、溶解氧、浊度、高锰酸盐指数等11项关键参数,数据实时汇聚至监控平台。值班人员每日对近1000个动态数据进行严密分析与研判,一旦发现数据异常或问题苗头,第一时间通知现场人员进行排查确认,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,上报相关管理部门。近两个月来,已累计发布水质预警信息20余条,成功将多项潜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,实现了“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”的精准防控目标,牢牢守住了水源安全的第一道关口。
二是加密重点监测,破解藻类顽疾。针对夏季高温期水源地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风险骤增的特点,对泽雅水库、赵山渡水库等市级重点水源实施每周一次人工采样的“特护”监测,监测指标包括叶绿素a、藻密度、微囊藻毒素等在内的12项特征指标,实现对藻类生长状况的精准画像。构建“监测预警—溯源解析—协同治理”的闭环管理机制,一旦发现富营养化趋势,立即联动开展溯源排查和针对性治理,有效将藻类爆发风险扼杀于“摇篮”。8月份,市级水源地藻类密度环比显著下降54%,未发生一起水华或异味事件,治理成效显著。
三是拓展监测维度,实现全面管控。为全面把脉水源水质健康状况,大幅拓展监测范围,实现了监测项目“翻倍式”扩容。县级水源地监测指标由29项增加至62项,而市级水源地更是一次性覆盖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全部109项指标。以往成本高、难度大的挥发性有机物、农药残留等指标也被纳入常规监测,实现了从感官性状、化学指标到毒理学指标、微生物指标的“四维”立体化监控,真正做到“检得到、检得准、检得快”,为水源地环境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、全面、可靠的数据支撑。
截至目前,温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,达标率始终保持100%。下一步,温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以科技为引领,以数据为核心,不断优化监测体系,提升预警能力,以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守护好全市人民的“大水缸”。